大历史、大文科、大数据:社会科学体系新视角
Published:28 Sep.2020    Source: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使命,既要充分吸收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智慧,也要发挥中国特长、特色、特效,以“大历史”“大文科”“大数据”等理念为抓手,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上取得实质突破。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新领域,最早由大卫·克里斯蒂安提出。它依据顺序对时间(至少长达137亿年)和万物做出叙述,并且使用了大量最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从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的知识。大历史以其超越历史学本身范畴、贯通所有学科相关知识的强大融合能力,为知识的聚集和创新创造了条件。大历史知识理应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

 

大历史以一种更客观、更加中立的方式看待人类和知识,尝试着将过去视为一个整体,努力对过去做出统一叙述,并且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模式,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间角度上,站在地域、世界与人类的空间角度上,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和研究问题。这些客观、联系、跨学科、对比、预测的方法,正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需要坚持和传承的历史的特色、地域的特色。

 

建设大文科就是通过有效整合学术资源、社会资源,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坚持走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积极推进学科交融、文理互动,着力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本,就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文科学科体系的再完善进行指导。高等学校方兴未艾的学部制和书院制建设,就是对“大文科”学科体系进行设计和完善的实践。学部制和书院制均旨在建立一个跨学科、开放式的平台,通过学科整合、综合治理、培养通识人才等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撑。

 

“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技术融合,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新文科的定位是要让文科在研究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发声,形成中国学派;同时强调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采用跨学科思维,让文科的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新文科建设:首先是将人文科学内部打通,真正做到文史哲不分家;其次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打通;再次是真正拥抱和融入新技术,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文科体系之中。

 

大文科的建设,不是纯粹地追求大而全、多而新,不是简单的交叉、合并和融合,而是在传承、借鉴、吸收、重构、创新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结构的融合,建设好“社科强校”“社科强省”,进而建设好一个“社科强国”。大文科建设,需要统筹好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最大力度地挖掘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冷门学科的标志性成就,在交叉融合中传承特色、集中优势,建设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和学科群,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的繁荣和强盛。

 

大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上的运用已日渐成熟。以社会治理为例,大数据的运用使社会治理更精准、更具前瞻性,推动了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和治理方式精细化,达到更优质、更关注细节和更加人性化的治理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自贸区建设等理论、模式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在全球产生重要影响,积极影响着全球治理格局。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较早开始使用大数据建设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相继建设的SSCI、A&HCI牢牢占据了科学研究评价的主流话语权,虽然我们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作用,但是其以大数据为资源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有些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建设了自己的大数据研究平台,并将大数据资源运用到科学研究、商业管理、政府决策中去。有的国内智库研究评价机构,以大数据来分析、研究、评价和创新智库研究,发布智库排行、智库数据库、智库分析报告等数据文本。这些实践和探索逐渐产生了全球影响,形成了特色话语体系。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方法的运用,使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可能;其次,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全时段、全媒体的运用,使得学术交流和传播取消了时空上的限制,传播力更强。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不断传播、评价、反馈的过程中强化的。我国的学者、学术界要拥抱大数据,积极发声、产出成果、广泛传播,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The server is temporarily unable to service your request due to maintenance downtime or capacity problems. Please try again later.

Additionally, a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use an ErrorDocument to handle the req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