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跨文化人格研究:共性、差异和方法论考虑  

金玲飞
浙江萃溪海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诸暨, 311800
作者    通讯作者
人格学报, 2023 年, 第 12 卷, 第 1 篇   doi: 10.5376/jpr.2023.12.0001
收稿日期: 2023年08月31日    接受日期: 2023年09月07日    发表日期: 2023年09月10日
© 2023 5thPublisher 文化传播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金玲飞, 2023, 跨文化人格研究:共性、差异和方法论考虑, 人格学报, 12(1): 1-10 (10.5376/jpr.cn.2023.12.0001) (Jin L. F., 2023, Cross cultu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commonalities, differences,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Renge Xuebao (Personality Journal), 12(1): 1-10 (10.5376/jpr.cn.2023.12.0001))

摘要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跨文化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跨文化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综述通过研究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表现的差异和共性,以及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跨文化人格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注了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实际应用,探索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干预措施的方法。通过此研究,旨在为跨文化人格研究提供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指南,为促进人格发展与跨文化适应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字
跨文化;人格;共性;差异;方法论

Cross Cultu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Commonalities, Differences,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in Lingfei *

Cuixi-Hitar Culture Com. Ltd., Zhejiang, Zhuji, 3118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jinlingfei@molplantbreed.org

Abstract In today's constantly advancing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of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has always he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personalit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in personality expression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personality formation. On this basis,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cross-cultu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ross-cultu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exploring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research results into pract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Through this study,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cross-cultu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beneficial insights for promoting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Keywords Cross cultural; Personality; Commonality; Differences; Methodology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面临着共同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压力,如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冲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梁觉等, 2010)。人格作为个体心理的核心特征,直接影响个人行为和适应能力。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格表现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深入探讨跨文化人格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不同文化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然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适应和冲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人格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人格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为促进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提供指导(郭永玉, 2016)。同时,对于教育和心理辅导领域,跨文化人格研究也为教育者和心理学家提供了更有效的干预和支持策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和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本综述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下人格共性的表现和共通性,探寻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为理解人格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表现提供基础,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成因,揭示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不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实际应用,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干预措施,促进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展开一场关于跨文化人格研究的综述,深入探究人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特征和差异,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文化间人格的差异,推动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1跨文化人格研究的概述

1.1人格的概念和重要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Carson, 2019)。它不仅包括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还涉及到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人格特征在时间和情境中相对保持一致。然而,人格也可以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人格的变化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由于重大生活事件或个体自我发展的转折点而发生的。

 

人格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人格特征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例如,外向性倾向的个体更喜欢社交活动,开放性倾向的个体更愿意接受新的经验和挑战,责任心倾向的个体更注重职责和义务等。人格特征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决策和适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密切相关。一些人格特征,如情绪稳定性、自尊、抑郁倾向等,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研究发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异常之间存在关联,如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

 

人格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互动具有重要影响。人格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人格特征预测个体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和理解人格对于揭示个体差异的根源、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图1人格剖析思维导图

Figure 1 Mind map for personality analysis

 

1.2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定义

跨文化人格研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人格的共性和差异。它的核心任务是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人格特征,以了解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影响。

 

跨文化人格研究的范畴涵盖了多个维度。它关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格差异,同时也考虑到在全球化时代,跨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变化。这意味着研究者需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全球范围内的人格共性和差异(Cheng, 2011)。

 

跨文化人格研究的目标包括了多个方面。它旨在揭示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人格共性,即那些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基本构成和普适性。它也关注文化因素对人格差异的解释。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人格的差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方式。同时,跨文化人格研究还探讨了文化间的人格变化趋势和原因。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可能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致力于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人格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格的多样性和文化对其影响的复杂性。最终,跨文化人格研究的目标是推动我们对人格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1.3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人格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格特征,试图找到共性和差异。这些早期研究为后来的跨文化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人格研究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框架和模型。例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郭文华的文化人格理论等。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文化对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影响机制,为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Cheng, 2011)。

 

为了有效比较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征,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跨文化适用的人格测量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可靠性和效度,还能够捕捉到文化差异和共性。这为跨文化人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人格研究逐渐拓展到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不仅有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这种多样性使得研究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跨文化人格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广泛的话题和方法,从而揭示了人格与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未来的跨文化人格研究将更加关注文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深入探究全球化对人格的影响,同时也将继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人格研究将继续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察力,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2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共性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在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互动中,一些人格特征在跨文化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些共性特征对于维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和谐起着关键作用。

 

2.1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通常都可以被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个体倾向于寻求社交互动,富有表现力和社交能力,而内向型个体则更倾向于内省,不喜欢社交活动。虽然具体表现方式可能因文化而异,但外向性和内向性这种人格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人们在不同文化中都会表现出情绪的波动。一些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而另一些人更趋向于情绪稳定和乐观。这种神经质与情绪稳定的区别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尽管情绪的表达和应对方式可能因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Caligiuri, 2017)。

 

研究发现,在各种文化中,人们通常都认为责任感和宜人性是积极的人格特征(Hu et al., 2020)。责任感表现为对承诺和义务的认真态度,而宜人性则体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这些特征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开放性指的是个体对新鲜事物和体验的好奇和接受程度,尽职性则强调个体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这两种人格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存在,虽然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对自我的认知和自尊也是人类共同的人格特征。人们在不同文化中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做出评价,这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文化对于自我认知的影响很大,但自尊的存在是人类共性。

 

在探讨这些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于这些特征的表达和认知方式的影响。虽然这些共性特征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但具体的表现和重要性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人格的跨文化理解,揭示了人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和变化。

 

2.2人格形成的共同机制

人格的形成是文化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着独特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机制,这些机制对于跨文化范围内人格的发展产生了共同影响。

 

社会化是文化影响个体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不同文化中,个体会通过家庭、教育、社交圈等社会化渠道来吸收和学习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形成了共性的人格影响机制;不同文化中存在着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人格取向和行为。例如,一些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竞争。这些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范围内产生共同的影响,指导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

 

个体的文化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征。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文化认同对于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了共同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对于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影响。遵循社会规范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共性影响机制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这也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跨文化交流使得个体暴露于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可能导致他们吸收并融合多种文化特征,从而影响其人格取向和行为。

 

在研究人格形成的共同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尽管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存在一些共性的机制和影响途径。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化我们对人格形成机制的跨文化理解。

 

2.3跨文化人格理论

跨文化人格理论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差异和共性的重要框架。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模型,用于解释不同文化中人格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跨文化人格理论和模型。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最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人格理论之一,涵盖了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五个维度。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来比较不同文化中人格特点的共性和差异。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东亚文化中普遍表现出更高的尽责性和宜人性,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强调外向性和开放性。

 

文化维度理论则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差异,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些维度包括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跨文化人格研究通过结合文化维度理论,解释了人格差异的文化根源。例如,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可能更加强调独立和自我表达,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可能更注重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李文娟, 2009)。

 

文化框架理论认为,文化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解释和理解现实的框架,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文化框架理论强调文化对于人格形成的深刻影响,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反映。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征,揭示了文化框架对于人格差异的塑造作用。

 

文化智力理论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体智力和认知模式的影响。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认知风格,这些风格可能影响人格的某些方面。跨文化人格研究借助文化智力理论,揭示了文化对于人格认知和表现的影响。

 

这些跨文化人格理论和模型为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中人格的共性和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揭示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推动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发展。

 

3跨文化人格研究的差异

通过研究跨文化人格的差异,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文化间的人际交往和跨国合作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策略(Smaldino et al., 2019)。

 

3.1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人格差异

人格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显著的现象,各种文化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都会影响人们的人格表现。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格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范为桥等, 201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人格差异的例子:

 

比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存在差异。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自我表达和追求个人目标,而集体主义文化更注重社会关系、团体利益和共同目标。因此,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外向、自主和竞争;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偏向于宜人、合作和谦逊。再比如,关于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社会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尊重权威,更习惯于遵循规则和传统,人格特征可能更趋向于尽责和谨慎。而在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可能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人格特征可能更富有创造性和开放性。

 

在一些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存在明显差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被期望更加强调竞争、自信和独立,而女性被期望更加关注社会关系、宜人性和合作。这可能导致不同文化中人格特征在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关于时间观念,一些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会影响人格特征。一些文化更强调将时间花费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上,人们可能更注重宜人性和合作。而一些文化更重视时间的效率和计划,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尽责和自主。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人格差异,研究者能够揭示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深入理解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更深刻的认识。

 

3.2文化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历史传统等。这些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社会化过程导致个体人格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交圈等渠道接受社会化,而文化是这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受到不同的社会化影响,从小就被灌输了特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塑造。

 

文化价值观导致个体人格差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例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男女角色等。这些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于何种行为和特质被认为是理想和合适的理解。因此,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规范导致个体人格差异。文化内存在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期望,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应当如何行为。个体为了适应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可能会表现出与文化一致的人格特征。例如,一些文化鼓励宜人性和合作,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展现友善和合作的人格特征。

 

历史传统和经验导致个体人格差异。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个体的经验也会塑造人格。不同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个体的人生经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的价值观、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塑造。

 

文化交流和适应导致个体人格差异。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会受到多个文化的影响。他们可能会从不同文化中吸取特点,适应多样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独特的人格特征。这种跨文化的影响也是解释人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塑造有着显著影响。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接受社会化、内化文化价值观、遵循社会规范,以及受历史传统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人格特征。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3不同文化间人格变化的趋势

文化不仅在个体形成人格时起作用,还可能影响着人格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征也可能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行,个体生活方式、社交圈、价值观等可能发生变化。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文化中的人格特征可能趋向于个体主义、自我表达和独立性。这与传统社会中更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角色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这种跨文化接触可能促使个体在文化间切换角色和价值观,从而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还有教育系统和媒体在传递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体系的变化和媒体的普及,个体可能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导致其人格特征的演变。

 

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人格特征的演变。例如,社会的价值观转变、政治体制的改革等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权力、自由和责任等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变化;尽管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促使一些文化中的人格特征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文化积极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人格价值观。在一些社群中,人们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文化中的人格特征。

 

总的来说,不同文化间的人格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现代化、全球化、教育、媒体、社会变革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征。了解这些变化趋势和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格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跨文化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考虑

我们在深入思考方法论的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的问题,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充分认识跨文化研究的挑战,制定适当的策略,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有效性(周宪, 2011)。

 

4.1量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

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人格差异和共性(图2)。以下是关于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

 

 

图2量化研究方法

Figure 2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编制一系列问题,让被调查者选择或填写答案来获取信息。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设计一份包含各种人格特征的问卷,然后在不同文化中进行调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的问卷回答,可以识别出人格差异和共性。

 

2.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一种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测试假设的方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实验来探究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例如,他们可以在不同文化中进行实验,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从而推断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3.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将不同文化或群体进行比较以揭示差异和共性的方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然后比较它们在不同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或表现。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格差异。

 

4.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长期追踪个体或群体变化的方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一些文化,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进行人格测量,以观察人格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这有助于了解文化变化对人格的影响。

 

5.统计分析:在量化研究中,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验证假设、揭示人格差异和共性,并确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量化研究方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人格差异和共性。这些方法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4.2质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

质性研究方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图3),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观点、经验和看法,从而揭示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蒋逸民, 2011)。以下是关于质性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

 

 

图3质性研究方法

Figure 3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开放性的面对面交流,研究人员与被访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入对话,以了解其观点、经验和看法。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代表性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自己人格的看法,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格特征。深度访谈可以帮助揭示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塑造过程。

 

2.焦点小组讨论:焦点小组讨论是一种集体讨论的方法,研究人员邀请一组参与者共同探讨特定主题。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组织跨文化的焦点小组,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一起讨论人格特征、文化因素以及个体在不同文化中的经验。这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和共性。

 

3.数据分析:在质性研究中,数据分析是一个关键步骤。研究人员需要对访谈录音或讨论记录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以识别出其中的关键主题、模式和观点。这可以通过编码和分类来实现,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并找出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

 

4.理论建构:在质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建构出理论框架,解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和表现。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讨论,研究人员可以提炼出一些模式和理论,从而为跨文化人格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洞察。

 

质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经验和观点,揭示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严文华, 2012)。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研究人员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人格差异和共性。这些方法为跨文化人格研究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4.3跨文化研究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跨文化适配方法

跨文化研究在人格领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价值观、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采用了跨文化适配方法,以确保研究工具和方法在不同文化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跨文化适配的第一步是确保研究工具和方法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文化等价性。这意味着研究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应该能够准确地衡量相同的概念。为了实现文化等价性,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翻译、反翻译和语言专家审查等步骤,以确保研究工具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一致性。

 

除了文化等价性,研究工具还需要具备内涵等价性,即在不同文化中传达相同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人员需要确保研究工具的表述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能够被理解并传达相同的意思,避免因语言或文化差异导致误解或偏差。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因素分析和确认性因素分析来验证研究工具在不同文化中的结构和有效性。这些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是否存在相同的因子结构,并评估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尽管跨文化研究追求共性,但也需要考虑到文化的特异性。研究人员应该认识到不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为了增加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人员应该选择多样性的样本,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和地区的个体。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人格差异和共性。

 

总的来说,跨文化研究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认知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跨文化适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确保研究工具和方法在不同文化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梁觉和周帆, 2010)。文化等价性、内涵等价性、因素分析等方法都有助于确保研究的可比性和准确性。此外,考虑文化特异性和采用多样性的样本也能够增强研究的广泛适用性和外部效度。

 

5总结与展望

跨文化人格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人格共性与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研究不仅丰富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跨文化交流、跨国合作和全球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如外向性、神经质等,这些特征在不同文化中均有相似的表现。此外,我们还意识到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模式都对人格产生影响。这些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共性与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随着全球社会的不断演变,跨文化人格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研究人员将更加关注多层次的人格分析,从个体、家庭、社群乃至全球层面来理解人格的形成和变化。并且,研究人员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人格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通过跨文化的长期追踪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捕捉人格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

 

在跨文化人格研究中,共性与差异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共性有助于我们找到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和形成机制,而研究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和变化。两者相互补充,构成了更完整的人格图景。

 

尽管跨文化人格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平衡文化共性与差异的研究,如何更准确地测量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征,以及如何解释不同文化间人格变化的原因等等。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问题,以推动跨文化人格研究领域的发展。跨文化人格研究在深化人类对人格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共性与差异、多层次分析以及跨文化长期研究等方向,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精彩洞察。

 

致谢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方可燕女士对本论文的热情关注和宝贵建议。您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洞察为本论文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帮助。

 

参考文献

Caligiuri P.M., 2017, Selecting expatriates f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national contact 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outledge, pp.33-52.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252025-5

 

Carson R.C., 2019, Interaction concepts of personality,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429025136

 

Cheung F.M., van de Vijver F.J., and Leong F.T., 2011, Toward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cul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6(7): 593.

https://doi.org/10.1037/a0022389

PMid:21261408

 

Fan W.Q., Zhang M.Q., Zhang J.X., and Zhang S.H, 2011. A study on personality considering cultural commonalities and specialties: CPAI and its cross cultural applications, Xinli Xuebao (Journal of Psychology), (范为桥, 张妙清, 张建新和 张树辉, 2011,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研究:cpai及其跨文化应用, 心理学报)

 

Guo Y.Y., 2016, Personality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郭永玉, 2016, 人格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Hawi N., and Samaha M., 2019, Identifying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addiction profiles: traits, self-esteem, and self-construal.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8(2): 110-119.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8.1515984

 

Hu S., Liu H., Zhang S., and Wang G., 2020,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Roles of social media usage and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74: 42-57.

https://doi.org/10.1016/j.ijintrel.2019.10.002

 

Jiang Y.M., 2011, Self ethnography: A new explor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Zhejiang Shehui Kexue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4): 11-18. (蒋逸民, 2011, 自我民族志: 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浙江社会科学, (4): 11-18.)

 

Li W.J., 2009,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ross cultural studies, Shehui Kexue (Social Sciences), 12: 126-129. (李文娟, 2009,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 12: 126-129.)

 

Liang J., and Zhou F., 2010,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cross 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Xinli Xuebao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1): 41-47. (梁觉, 周帆, 2010, 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 心理学报, 42(1): 41-47.)

 

Smaldino P.E., Lukaszewski A., von Rueden C., and Gurven M., 2019, Niche diversity can explai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3(12): 1276-128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9-0730-3

PMid:31527682

 

Yan W.H., 2012,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german travelers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National Psychological Academic Conference. (严文华, 2012, 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Zhou X., 2011, Cross cultural studies: methodology and concepts, Xueshu Yanjiu (Academic Research), (10): 127-133. (周宪, 2011, 跨文化研究: 方法论与观念, 学术研究, (10): 127-133.)

人格学报
• 第 12 卷
阅览选项
. PDF(0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金玲飞
相关论文
.
跨文化
.
人格
.
共性
.
差异
.
方法论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

https://fjot.anfe.fr/https://tokorumput.com/wp-content/slot-depo-10k/https://classyfm.co.id/frontend/sigmaslot/https://nrais.dgda.gov.bd/public/pasarantogel2https://revistas.unap.edu.pe/demo-slot-zeus-vs-hades/https://revistas.unap.edu.pe/slot-kamboja-bet-100/https://jltl.com.tr/zeus-slot/https://jltl.com.tr/idnslot/https://mediapencerahanbangsa.co.id/https://optimum.uwb.edu.pl/docs/mpo/https://newhealthconcept.net/wp-includes/demo-slot-zeus-vs-hades/https://sijms.szabist-isb.edu.pk/wp-includes/pasarantogel2/https://journals.asmarya.edu.ly/pasarantogel2/https://pdamindramayu.co.id/images/luar/https://pdamindramayu.co.id/demo/https://learning.modernland.co.id/git/slot-depo-10k/https://newhealthconcept.net/wp-content/akun-pro-kamboja/https://bundamediagrup.co.id/zeus/https://bundamediagrup.co.id/luar-negeri/https://bundamediagrup.co.id/maxwin-pragmatic/https://bundamediagrup.co.id/khmer/slot/https://khnnra.edu.ua/wp-includes/demo-slot-zeus-vs-hades/https://khnnra.edu.ua/wp-content/akun-pro-platinum/https://vtik.net/slot-kamboja/index.phphttps://aihc.amexihc.org/toto/http://himatikauny.org/wp-includes/zeus/https://iedi.edu.br/wp-includes/slot-kamboja-bet-100/https://iedi.edu.br/wp-content/bandito/https://www.unjc.cu/starlight-princess/https://www.unjc.cu/demo-slot-zeus-vs-hades/https://cstvcnmt.gialai.gov.vn/demo/https://sedimentologia.org.ar/slot-depo-10k/https://conference.vestnik-vsuet.ru/https://bundamediagrup.co.id/wp-includes/mpo/https://bundamediagrup.co.id/wp-includes/sv388/http://himatikauny.org/wp-includes/akun-pro-platinum/https://procesolocal2024.ieebcs.org.mx/vendor/zeus-vs-hades-demo/http://himatikauny.org/wp-content/slot-kamboja-bet-100/https://procesolocal2024.ieebcs.org.mx/js/https://journal.dntb.gov.ua/slot-depo-10k/https://fjot.anfe.fr/js/https://blog.indoamerica.edu.ec/wp-includes/slot-kamboja-bet-100/https://investigacion.indoamerica.edu.ec/wp-content/wild-bandito/https://portalderevistas.uam.edu.ni/public/zeus-vs-hades/https://portalderevistas.uam.edu.ni/public/pasarantogel2/https://perhepi.org/fae/akun-pro-jepang/https://ejournal.aibpmjournals.com/gates-of-olympus/https://ucardioj.com.ua/classes/https://ois.unsa.ba/wild-bandito/https://journals.qmu.ac.uk/controllers/https://journals.qmu.ac.uk/classes/https://ucardioj.com.ua/slot-depo-10k/https://journals.qmu.ac.uk/sv388/https://journals.qmu.ac.uk/api/depo-10k/https://ois.unsa.ba/slot-deposit-pulsa/http://103.165.243.97/doc/git/https://www.chiesadellarte.org/https://www.rollingcarbon.org/https://www.savebugomaforest.org/https://www.sigmaslot-profil.com/https://www.doxycycline365.com/https://thailottonew.site/https://hipnose.in/https://tennishope.orghttps://serenityprime.net/https://revista.farol.edu.br/uploads/pt2/https://civitic.indoamerica.edu.ec/wp-includes/pasarantogel2/https://journals.uol.edu.pk/classes/pasarantogel2/http://snabm.unim.ac.id/api/http://snabm.unim.ac.id/classes/slot-luar-negeri/http://103.165.243.97/doc/unsign/akun-pro-plati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