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

线索—提示任务下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  

王艳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作者    通讯作者
心理学研究, 2014 年, 第 3 卷, 第 4 篇   doi: 10.5376/pr.cn.2014.03.0004
收稿日期: 2014年03月14日    接受日期: 2014年03月20日    发表日期: 2014年03月19日
© 2014 5thPublisher 文化传播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影响认知灵活性。本研究运用情绪影片片段作为情绪诱发的手段,以68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提示任务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对认知灵活性重要成分之一注意定向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有效提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无效提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而且,积极情绪下被试的线索有效性效应不显著,但消极情绪下表现出显著的线索有效性效应。实验结果说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注意定向的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了注意定向的转换。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积极情绪会扩展认知范围,而消极情绪会缩窄认知范围的观点。

关键字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线索—提示任务

1引言
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是人类行为常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也可以称为心理灵活性。认知灵活性指顺应改变的情境而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也就是在面临改变的情境时做出适当的反应。认知灵活性能够使个体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认知以及行为上的改变,从而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不发生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境中,积极情绪是为了解决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这样的问题。因而积极情绪会拓宽人们的认知范围,个体会产生探索的需求,个体会关注新的信息,使个体变得更有创造性,思维更灵活。相反,消极情绪会缩窄注意范围,使思维变得更刻板固着(Fredrickson, 1998)。研究者采用情绪Stroop任务(Kuhl, Kazen, 1999)、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Deveney, Deldin, 2006) 、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Li, Philip, 2007)、任务转换范式(王艳梅,郭德俊,2008)、整体—局部任务(Fredrickson,  Branigan, 2005; Johnson, et al, 2010)均发现了积极情绪能拓宽思维,促进灵活性。研究者也发现了消极情绪对任务的阻碍的作用,如抑郁症患者完成Stroop任务的成绩比正常被试下降(Rogers, er al., 2004);在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中表现出认知灵活性的下降,导致他们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Langenecker, et al, 2005)。

注意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其心理过程是:个体首先要意识到旧的注意定向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停止当前的注意定向;产生新的注意定向,从而与新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王艳梅,郭德俊,2008)。研究注意转换的一个主要范式是线索—提示任务范式(Posner, Petersen, 1990)。该任务最初被用于研究注意的空间分配特点,但由于该任务中包含了注意转换过程,因此后来也常被用于注意转换的研究。线索-提示任务要求被试判断靶出现的位置,在靶出现之前,会有一个线索(cue)提示,线索分为有效提示(线索和靶会在同一位置出现)和无效提示(线索和靶的位置相反)两种。线索-提示任务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有效提示条件下被试的反应要快于无效提示条件,即有效提示易化了被试的反应。

线索—提示任务作为一种研究注意转换的范式,在该任务下,不同效价的情绪状态对注意转换的影响如何还不清楚。所以本研究以采用经典的线索—提示任务,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研究采用情绪性影片片段诱发情绪,影片是一种多通道的诱发工具,其情绪诱发效果更好,情绪的保持时间能够更长。研究假设,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注意转换,显著的提高转换速度,促进无效提示下的反应速度。

2方法
2.1被试
随机抽取某高校的女性大学生68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0.6以上,非色盲,没有任何智力障碍,均为右利手。

2.2实验材料

实验中总共选取了4段影片:2段积极情绪影片;2段消极情绪影片。这4段情绪性影片是从13段影片(积极影片6段,消极影片7段)中筛选出来的。2段积极影片的时间长度分别为4分32秒和4分33秒;2段消极影片的时间长度分别为4分38秒和4分1秒。正式实验前,所有影片在52名大学生(男性12人,女性40人;平均年龄为20.58岁)中进行了评定。评定采用标准7分量表的形式,从“-3”到“3”,愉悦强度依次增加。

对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的愉悦程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段积极影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50)=0.107,p>0.05;两段消极影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50)=1.370,p>0.05。对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的愉悦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积极影片与消极影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50)=42.061,p<0.001,说明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诱发了不同的情绪。

2.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情绪:积极;消极)×2(任务类型:有效;无效)的混合实验设计,情绪为被试间变量,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包括有效提示、无效提示2种条件,两种任务条件在实验中随机出现,出现频率分别占trial总数的50%。在正式实验之前,会有20个练习trial,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随机出现。练习结束后,被试观看情绪影片片段,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组各34名被试。影片结束后,令被试报告情绪愉悦度和唤醒度,问题采用9点计分。接下来,进入正式实验阶段。正式实验共200个trial。每一个trial开始时,首先屏幕中央会呈现注视点“+”,时间为1000 ms。然后在屏幕左侧和右侧分别呈现两个矩形方框,呈现时间为1000 ms。之后两个方框中的一个会突然变为灰色,作为提示,呈现时间为100 ms。线索结束到靶出现之前会有一个在0 ms~200 ms内随机变化的白屏,接下来在任意一个矩形方框中会出现靶(黑色的实心圆),靶呈现的时间为1000 ms,在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

3结果
3.1情绪诱发的效果

对两组被试的情绪愉悦度评分(积极影片:6.62±0.78、消极影片:3.97±0.72)进行统计检验,发现积极情绪组的被试愉悦度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t(66)=14.58,p﹤0.001,对两组被试的情绪唤醒度(积极影片:5.50±0.93、消极影片:5.76±0.98)进行统计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66)=-1.14,p>0.05。

3.2不同效价情绪状态下注意转换差异检验
错误的反应(平均错误率=4.15%)数据以及反应时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外的极端数据被剔除,被试在三种任务中平均反应时的描述性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情绪条件下三种任务的反应时(M±SD,单位:ms)


采用被试的反应时作为因变量,进行2×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任务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1,66)=4.73,p<0.05,η 2 = 0. 21;对交互效应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积极情绪条件下,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两种任务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1,66)=0.01,p>0.05;在消极情绪条件下,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无效提示, F(1,66)=9.47,p<0.05。对于有效提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66)=3.07,p>0/05;对于无效提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
 






图1  情绪与提示类型的交互效应分析

 
3.3不同效价情绪状态下线索有效性效应的差异检验
在线索-提示任务中,线索有效性效应(cue validity effect)可以作为注意转换的一个指标,是用无效提示任务和有效提示任务下的反应时之差,线索线索有效性效应反映了被试将注意从提示转向靶的时间。对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线索有效性效应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两种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有显著差异,t(66)=-2.174,p<0.05,积极情绪条件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显著小于消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此结果说明积极情绪组的注意转换速度显著快于消极情绪组。

4讨论
本研究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状态是否会影响线索提示任务中个体的反应速度,从而探究情绪与注意转换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有效提示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而在无效提示下,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同时,线索有效性效应是线索提示任务中的经典结果,其可以作为注意转换的指标,发现,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显著小于消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说明积极情绪能够促进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而消极情绪会抑制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进而推断积极情绪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因为我们平衡了两组被试的情绪唤起度,所以我们将这种影响归因为是情绪的效价作用而不是唤起度的作用。

积极情绪促进注意转换,拓展认知范围,这一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首先,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积极情绪产生时,可导致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的多巴胺分泌量的增加,多巴胺分泌量的增加会使纹状体(Striatum)和前扣带皮层(ACC)这两个主要负责认知控制功能的脑区更加活跃(Ashby, Isen, 1999),积极情绪状态下执行功能的效率增加,提高了认知灵活性。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会占用有限的注意资源,以便应付突发的紧急情境,而留给无关的非威胁性刺激的任务的注意资源会相应减少。在有效提示时,突然闪现的方框会自动地、反射性地吸引被试的注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不需要有意识地调用注意资源。因此,在有效提示条件下,消极情绪组和积极情绪组被试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无效提示条件下,当靶出现在和提示相反的位置时,需要有意识地转换注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但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把注意固着在提示上,注意资源被过多占用,因而出现了注意转换减慢的现象,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情绪组的被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消极情绪是种族进化、发展的产物,往往出现在身心受到威胁的环境中,往往会伴随一个具体的行为倾向(如逃跑、攻击等),此时个体关注在威胁刺激上,无暇注意其他,注意范围会缩窄,思维变得刻板固着。而积极情绪出现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个体会感觉到安全、放松,不需要因为担心受到攻击而时刻保持警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能有更多的空余的注意资源来完成其它的认知任务。个体的注意范围会得到扩展,有更多的注意资源能够分配给新进入认知系统的新异信息,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Fredrickson,1998)。本实验的任务刚好需要对新的信息给予注意、进行加工,所以积极情绪下的被试能够迅速的按照要求对与提示完全相反的位置做出反应,增进了灵活性。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一些研究结果一致。Rebecca等人通过影片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之后进行内隐注意定向的标准认知测验,结果发现观看悲伤的影片后,被试的注意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速度减慢,由此表明消极情绪会造成注意的转换速度减慢,认知灵活性变差(Rebecca, 2000)。之后,又采用POMS情绪特质量表筛选出不同情绪特质的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结果发现,线索有效性效应与情绪自陈报告的愉悦程度有显著负相关,说明个体的特质正性情绪水平越高,线索有效性效应越小(Rebecca, et al,2004)。还有研究者采用点探测任务,发现情境性的威胁性线索会导致被试难以从威胁线索中抽离注意资源(Schechner, et al, 2012)。研究者采用整体-局部加工任务发现,积极情绪能减弱整体性加工偏好,提高了对局部特征的反应速度,说明积极情绪能提高灵活性(Baumann, Kuhl, 2005)。相反,采用厌恶性图片或恐惧性图片启动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会导致对任务的陷入,即难以将注意从原来的任务中抽离出来,阻碍了注意转换(Jeffrey, et al,2008)。注意转换作为认知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因此,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不同情绪状态对认知灵活的不同影响。

因为本研究中线索和靶呈现的时间在300 ms以内,并不是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区域,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延长SOA的时间间隔,考察情绪状态是否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若消极情绪阻碍注意定向转换,可能在长SOA条件下,消极情绪还是会产生线索有效性效应,减少返回抑制的出现。另外,本研究是基于情绪的效价理论,考察的是中等唤起度不同效价的情绪对认知的作用,但根据最新提出的动机维度模型,动机方向和情绪效价是独立的,只有低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会拓宽认知范围,而高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会缩窄认知加工(邹吉林,张小聪,张环,于靓,周仁来,2011),本研究所采用的积极情绪为低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也是低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未考察高动机强度的情绪(如美味的甜点、愤怒)对认知的缩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5研究结论
5.1低动机强度、中等唤起度的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能够拓展注意范围,促进对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
5.2 低动机强度、中等唤起度的消极情绪会缩窄认知范围,产生注意脱离困难,阻碍灵活性。

参考文献
Zou J.L., Zhang X.C., Zhang H., Yu L., and Zhou R.L., 2011, Beyond Dichotomy of Valence and Arousal: Review of the Motivational Dimensional Model of Affet, Xinli Kexue Jinzhan(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 1339-1346(邹吉林,张小聪,张环,于靓,周仁来, 2011, 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9(9): 1339-1346)

Wang Y.M., and Guo D.J., 2008,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Task Switching, Xinli Xuebao(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0(3):301-306(王艳梅,郭德俊, 2008,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 心理学报,40(3):301-306)

Ashby F.G., and Isen A.M., 1999,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3): 529-550

Baumann N., and Kuhl J., 2005, Positive affect and flexibility: Overcoming the precedence of global over local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9(2): 123-134

Deveney C.M., and Deldin P.J., 2006,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non-psychiatric controls, Emotion, 6(3):429-437

Diamond A., 2013, Executive Fun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135-168 

Fredrickson B.L., and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3):313-332

Fredrickson B.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300-319

Isen A.M., 2001, An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decision making in complex situations: theoretical issues with pract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1(2):75-85 

Isen, A. M., 2000, Positive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ition, M. Lewis and J. M. Haviland-Jones. New York, Guilford.

Jeffrey R.P., Evan F.R., Jonathan, M.O., and Jennifer A.S., 2008, Doing the unpleasant:How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a threat-relevant task affects task-switch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5): 350-355

Johnson K.J., Waugh C.E., and Fredrickson B.L., 2010, Smile to see the forest: Facially expressed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cogni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0(1): 92-100

Kuhl J. and Kazen M., 1999, Volitional facilitation of difficult intentions: Joint activation of intention memory and positive affect removes Stroop interf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28(3):382-399

Langenecker S.A., Bieliauskas L.A., Rapport L.J., Zubieta J.K., Wilde E.A., and Berent S., 2005, Face emotion percep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deficits in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7(3):320-333

Li Q., and Philip D.Z, 2007,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f positive stimuli on 3-year-olds' flexible rule use, Cognitive Development, 22(4):456-473

Posner M.I, and Petersen S.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25-42

Rebecca J.C., 2000, Ability to disengage attention predicts negative affect, Cognition and Emotion, 14(3):401-415

Rebecca, J.C., Derrick W., Golnaz P., Eric C., and Wendy H., 2004,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affect and attentional shifting,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8(6):733-744

Rogers M.A., Kasai K., Koji M., Fukuda R., Lwanami A., Nakagome K., Fukuda M., and Kato N., 2004, Executive and prefrontal dysfunction in unipolar depression: A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and imaging evidence, Neuroscience Research, 50(1):1-11

Schechner T., Pelc T., Pine D.S., Fox N.A., and Yair B., 2012, Flexible Attention Deployment in Threatening Contexts: An Instructed Fear Conditioning Study The Effects of Emotions on Cue-Target Task, Emotion, 12(5): 1041-1049
 

心理学研究
• 第 3 卷
阅览选项
. PDF(0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王艳梅
相关论文
.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线索—提示任务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The server is temporarily unable to service your request due to maintenance downtime or capacity problems. Please try again later.

Additionally, a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use an ErrorDocument to handle the request.